突尼斯共和國 الجمهورية التونسية(阿拉伯語) | ||||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通稱:突尼斯 | |||||
| |||||
国家格言:حرية، نظام، عدالة (阿拉伯语) “自由,秩序,正义” | |||||
自然地理(實際管轄區) | |||||
| |||||
首都 | 突尼斯 | ||||
最大城市 | 突尼斯 | ||||
時區 | UTC+1 (夏時制:UTC+2) | ||||
人民生活 | |||||
人口 |
以下資訊是以2008年估計
| ||||
官方語言 | 阿拉伯語 | ||||
官方文字 | 阿拉伯文 | ||||
政治文化 | |||||
政治體制 | 共和制 | ||||
國家領袖
| |||||
經濟實力 | |||||
| |||||
| |||||
| |||||
貨幣單位 | 突尼西亞第納爾(TDN) | ||||
其他資料 | |||||
立國歷史
| |||||
國際域名縮寫 | .tn | ||||
國際電話區號 | +216 |
突尼斯共和國(阿拉伯語:الجمهورية التونسية)位於北非、隶属于马格里布地区,东北部緊鄰地中海。突尼西亞有兩個鄰國,分別為西方的阿爾及利亞(公共国界线長965公里)與東南方的利比亞(公共国界线長459公里)。突尼西亞因其坐落于国家北方的首都突尼斯市而得名。
目录[隐藏] |
歷史 [编辑]
突尼西亞曾經是迦太基的發源地和國家中樞。這個位於北非的國家統治了西班牙,北非,地中海沿岸等零星地區,成為當時地中海最強盛的國家,並因此成為以後羅馬的強敵,迦太基名將漢尼拔曾經一度要攻入羅馬的首都。後來北非第三次布匿戰爭後,迦太基被征服並成為羅馬共和國的阿非利加行省。後來此地又陸續受到汪達爾王國、拜占庭帝國、阿拉伯帝國的統治。突尼西亞在很长一段时间內受到奥斯曼帝国统治(这一时期被称为突尼斯摄政时期)。在1881年时,隨著法國對殖民地的開拓,转而成为法国的保护国。
1956年3月20日,在殖民地獨立風潮之際,突尼西亞赢得了独立,正式改名为突尼西亞王国。罗尔斯貝伊成为首任统治者,享有国王尊號和至高无上的君權。1957年7月25日,共和国宣告成立,民族主义领袖哈比卜·布尔吉巴就任首届总统,他使突尼西亞共和国迈向了现代化。然而他30年統治的结果是以收买人心的政策以及伊斯兰运动的崛起为标志的,继任总统扎因·阿比丁·本·阿里将之废除,但延續了布尔吉巴主义的現代化目标,即经济自由化。
2011年突尼西亞當地因為警方取締攤販不慎,意外引爆有史以來最為嚴重的反政府示威,要求总统扎因·阿比丁·本·阿里下臺,不敵民意壓力下扎因·阿比丁·本·阿里下臺並將權利交給總理穆罕默德·加努希暫代職務,被迫結束多年強人統治。
2011年12月12日,突尼斯制宪议会投票选举保卫共和大会党主席蒙塞夫·马祖吉为突尼斯新一任总统。
地理 [编辑]
突尼西亞国土面积的40%为撒哈拉沙漠所占据,餘下的60%则是十分富饶的土地,早在被併入罗马帝国之前的公元前3世纪就成为了迦太基文明的发源地。北部為高山與丘陵地,主要是亞特拉斯山脈東部的延伸;中部為階梯狀台地,由西向東傾斜,台地以南多季節性鹽沼;東部為狹長的沿海平原;南部則為撒哈拉沙漠。
薩赫勒地區,擴大沿海平原沿著突尼斯的地中海沿岸,是躋身於世界最大的橄欖種植區。突尼斯的海岸線長1148公里(713英里)。在海洋中,國家聲稱24海裡(44.4公里,27.6英里),毗連區和領海為12海裡(22.2公里,13.8英里)。
氣候 [编辑]
行政区划 [编辑]
省份 [编辑]
- 艾爾亞內省
- 巴傑省
- 本阿魯斯省
- 比塞大省
- 加貝斯省
- 加夫薩省
- 堅杜拜省
- 凱魯萬省
- 卡塞林省
- 吉比利省
- 卡夫省
- 馬赫迪耶省
- 馬努巴省
- 梅德寧省
- 莫納斯提爾省
- 納布勒省
- 斯法克斯省
- 西迪布濟德省
- 錫勒亞奈省
- 蘇塞省
- 泰塔溫省
- 托澤爾省
- 突尼斯省
- 宰格萬省
主要城市 [编辑]
人口最多的四个城市如下:
人口 [编辑]
突尼西亞在2001年有人口約9,700,000人,90%以上为阿拉伯人。2008年人口達到10,380,000人。
語言 [编辑]
英國風險分析公司Maplecroft今天(10日)發表「糧食安全風險指數(Food Security Risk Index)」報告指出,四分之三的非洲國家以及多個出現阿拉伯之春運動的國家,處於高度或極端風險的糧食危機。
報告中說,在接受調查的197個國家中,有59國處於最高糧食不安全風險狀態,其中39個位於非洲;而被列入極端風險的11個國家中,有9個在非洲。
索馬利亞和剛果民主共和國並列為糧食危機風險最高的國家,加勒比海的海地排名第三、蒲隆地名列第四、查德第五、衣索比亞第六、厄利垂亞第七、亞洲西南部的阿富汗第八、南蘇丹第九、科摩羅(Comoros)第10、獅子山共和國第11。
至於處在糧食供應高度風險狀態的48個國家,包括葉門(名列第15)、敘利亞(第16)、巴基斯坦(第27)、巴布亞紐幾內亞(第33)、北韓(第35)、伊拉克(第54)、利比亞(第58)。
發生過人民起義的埃及和突尼西亞則分別名列第71和第100,屬於中度風險國家 政治暗殺 兩年前"阿拉伯之春"民主運動的發源地__突尼西亞、有一名反對黨領袖昨天在家門口被槍擊身亡,消息傳出後,大批群眾上街示威抗議,突尼西亞政府則出動鎮暴警察、發射催淚瓦斯驅離民眾,結果爆發警民衝突。
為了抗議48歲的反對派政治領袖貝萊德遭到暗殺,大批憤怒的突尼西亞群眾,6號走上首都突尼斯的街頭,沿著兩年前茉莉花革命的路線發動示威,突尼西亞政府出動鎮暴警察,發射催淚瓦斯展開驅離,示威民眾用石塊還擊,爆發嚴重的警民衝突 「突尼西亞」反對黨領袖「貝萊德」(當地時間)週三早上,出門上班時,在家門口遭人騎摩托車近距離開槍,腦部及頸部中彈身亡。他的政治盟友、甚至他的政治對手都同聲哀悼,並嚴辭譴責。這是自從2011年一月,「阿拉伯之春」民主運動開始以來,第一宗政治暗殺。
消息傳出後,全國群情激憤,各大城市都出現示威抗議;在首都內政部門口,警方發射催淚瓦斯阻止民眾,結果爆發激烈警民衝突,一名員警被群眾打死。隨後當局部署軍隊維安。
「突尼西亞」總理「傑巴里」當天晚上,透過電視宣布,將籌組一個跨黨派的技術內閣治理國家,直到下次大選為止。
48歲的「貝萊德」是一名人權律師,他向來反對回教治國,因此對於「伊斯蘭」份子領導的政府,向來批評不遺餘力,之前他就經常接到死亡威脅,但他無所畏懼,他所屬的反對聯盟指責執政的「復興運動黨」是策劃暗殺「貝萊德」的幕後黑手,並發動週四舉行全國大罷工,以抗議「貝萊德」遭暗殺。
而正在歐洲議會訪問的「突尼西亞」總統「馬祖其」表示,「貝萊德」遭暗殺不會影響突尼西亞的改革。「馬祖其」決定取消前往埃及的訪問,兼程趕回國處理這起危機。(中廣記者謝佐人在台北報導)
宗教 [编辑]
憲法宣布伊斯蘭教為國教,並要求總統是回教徒。除了總統,突尼斯人享受宗教自由的權利,並在憲法保護了自由信奉自己的宗教。突尼斯人口的大多數(98%左右)是穆斯林,而約1%是基督教,其餘的1%堅持猶太教或其他宗教。
突尼斯有一個龐大的基督教社區的約25,000信徒,主要是天主教徒(22,000),並較小的新教徒。柏柏爾基督徒繼續居住在突尼斯,直到15世紀初。猶太教是該國的第三大宗教與1,500名教徒。住在首都及其周邊的猶太人人口約三分之一。其餘的住在傑爾巴島有39會堂裡,距今約兩千五百年前的猶太社區。
經濟 [编辑]
交通 [编辑]
- 突尼西亞的道路總長19,232公里。[2]A1公路(突尼斯-Msaken)、P1公路(突尼斯-利比亞)和P7公路(突尼斯-阿爾及利亞)都是主要的公路。
- 突尼西亞有30個機場,突尼斯-迦太基国际机场和莫納斯提爾哈比卜·布爾吉巴國際機場都是重要的機場。突尼西亞有4間航空公司:突尼西亞航空、迦太基航空、努韋爾航空和七航空。
- 突尼西亞鐵路網絡是由SNCFT經營,鐵路網長2135公里。[2]在突尼斯內的電車網絡是由萊傑地鐵(Metro Leger)經營。
註釋 [编辑]
外部連結 [编辑]
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:突尼西亞 |
- (正体中文)突尼西亞簡介(中華民國外交部)
- 画廊
- Government of Tunisia
- 在开放式目录计划中查阅突尼西亞的相关内容
- 《世界概况》上有关Tunisia的条目
- 維基媒體的Tunisia地圖集
Nenhum comentário:
Postar um comentário